如今,“无负今日”书房遍布城乡,成为江门的时尚阅读空间。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黎禹君
2025南国书香节江门分会场活动暨第六届任溶溶童书嘉年华即将开启,全城阅读热情再度被点燃。翻开江门这本“书”,页页皆书香:每月雷打不动的“读书日”,遍布街巷的“无负今日”书房与农家书屋,市民年均6.7本的阅读量……阅读,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呼吸与脉搏。
这份浸润骨髓的书香,源自江门千年流淌的文脉。明代大儒陈白沙提出“田可耕兮书可读,半为农者半为儒”,倡导耕读并重的理念,奠定了江门崇文重教的底色。从新会茶坑村走出的梁启超先生,其“三步读书法”至今仍在滋养着一代代读者。
如何让书香不囿于节庆的热闹,而沉淀为流淌于日常的城市气质?侨都江门用一场持续数年的探索,写下了生动的答案,并在传承中创新,积极拥抱新大众文艺浪潮。
破解“四月来五月走”
让侨乡“处处闻书香”
在蓬江区江华社区“无负今日”书房里,绘本阅读推广导师冯晓文正在讲述《南泥湾的故事》。“这种分享直抵人心,”读者宋蓉由衷感慨,“‘读书日’就像一盏常亮的灯,让阅读的光持续照进生活。”
过去,江门曾面临阅读活动随着世界读书日(4月23日)“四月来五月走”的尴尬。如何破局?2021年,江门找准切口,以孔子诞辰纪念日(9月28日)为起点,将每月28日定为“江门读书日”。这一看似微小实则精准的举措,让阅读从“节日点缀”蜕变为“生活节律”——市民年均阅读量从3.2本跃升至6.7本,阅读活动参与人次激增超200%。
书香要弥漫全城,更要深植乡土。依托“主会场+分会场”模式,江门市委宣传部每月牵头举办一场主题活动,同时鼓励各县(市、区)立足本地特色策划延伸活动。
新会区“侨故事新会说”挖掘动人侨史,台山市“朗读台山”用乡音传递独特魅力,开平市“悦读开平·书香侨韵”以碉楼为背景展开阅读……“江门读书日”织就的阅读网络,已延伸至全市73个镇(街)、1326个村(社区),实现“月月有主题,处处闻书香”。
精准对接需求
为好书找到“知音”
好书如何精准抵达需要它的人?江门的答案大胆而直接:把选书的权利交给市民!
江门市委宣传部创设的“您选书,我买单”惠民项目应运而生。项目将选书权交给各位“知音”,组织专家、读者代表共同遴选,近4年内发布了47期荐阅书单,累计投入120多万元为群众“买单”图书3.3万多册,惠及超5.5万人次。
这一系列举措,有效激发了市民阅读与购书热情,江门新华书店(江门购书中心)图书销售总量一度位居广东新华发行集团门店销售榜首,成为全民阅读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
盘活沉睡资源同样关键。江门大力推行图书漂流工程,鼓励市民结对共读,每年评选优秀读者给予荣誉激励。漂流书架让图书“走”进社区与田间地头,累计接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热心市民踊跃捐书超10万册,实现循环利用。
拥抱数字浪潮,打造“云阅读”生态。江门上线“全民阅读数字平台”,汇聚136.9万册电子书及海量期刊、经典视频、少儿绘本、听书资源,免费提供多种主流网络图书资源。平台更与实体书店、书房联动,实现“线上选书、到店自提”。目前,平台注册用户已突破50万,日均访问量达1.2万人次。
借力“网红”效应
让阅读成为潮流
走进位于开平塘口墟的先锋天下粮仓书店,游客们捧着茶饮,在由旧粮仓改造的独特空间里选书、拍照。这个文化新地标,年均吸引游客超150万人次,荣膺全国“最美公共文化空间”。
江门深知,阅读空间需要“颜值”吸睛,更需“灵魂”留人。
结合梁启超文化IP,“无负今日”书房应运而生——其名源自梁启超先生寄语。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旨在实现振兴侨乡文化与推进全民阅读、传承传统文化与打造新潮文化、宣传文化名人与宣传城市形象的“三个结合”,成为江门提高城市阅读空间质量、推进全民阅读的一大创新举措。
采用“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模式,江门精心打造了118个“无负今日”书房,改造提升73个农家书屋,并获企业捐建53座“悦读馆”。“无负今日”书房普遍采用开放式布局、智能借阅系统和年轻化设计,成功吸引了大批年轻读者。
近期,随着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和“洁梅书屋”挂起“无负今日”书房的牌匾,该项目已渗透至博物馆、咖啡店、民宿、景点等多元场景,为新大众文艺创作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在开平塘口镇,这种空间与文化的创新融合走得更远,更具前瞻性。以网络文学为支点,江门市委宣传部全力在塘口打造“侨乡新大众文艺社”与“IE公社”,目标是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数字文化小镇”。目前已有32名知名网络作家签约驻站,78名“无界创客”入驻创业,香港知名导演高志森的电影工作室也落户于此,一个融合创作、孵化、交流的新大众文艺发展“侨乡样本”正在轮廓渐显。
“网红”效应为阅读空间带来了巨大流量,而要将其转化为持久的书香氛围,则需依靠有效的运营。江门积极推动书房社会化运营,引入第三方专业团队管理,普遍延长开放时间。同时,借力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进行打卡式营销,让日常阅读和读书日活动在社交网络上真正“潮”起来。
城乡共享书香
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
近年来,江门以“百千万工程”为牵引,着力破解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不均等难题,打造覆盖全域、普惠共享的阅读服务体系,让书香浸润阡陌田野,以文化软实力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
织密网络,服务送到“家门口”。精选100个村(社区)打造文化示范点,升级基层文化站硬件,配备数字阅读设备,让群众能便捷地享受现代化阅读服务。年均开展千场文化下乡活动,“流动书香车”将新书送到村民手中,并通过培育乡村阅读推广人等方式,激活基层文化内生动力。
资源下沉,滋养镇与村。探索建立“城区带镇村”机制,开通图书配送专线,实现市图书馆与村级书屋联网通借通还。推动品牌活动、资金资源持续向乡镇农村倾斜,每年安排市、县专项资金支持农村阅读设施建设、更新农家书屋书目。
数字赋能,跨越信息沟壑。在村(社区)文明实践站、党群服务中心,“云课堂”通过视频连线带来名家讲座;偏远乡村的自助借阅柜,让村民扫码即可轻松借书;线上推送的粤语、客家话方言有声读物,让老年群体“老有所学”……数字化、智能化的阅读新风尚,已在侨乡大地蔚然成风。
当南国书香节再次开启,江门呈现的不只是一场文化狂欢,更是一种深入肌理的生活态度。这座城市以“无负今日”为铭,将阅读刻入基因,让翻动书页的沙沙声,汇成最为动人的市井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