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张浩洋
9月19日,第十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江门赛区)暨2025年江门市“科技杯”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圆满收官。经过激烈角逐,江门市和创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获得成长组一等奖,广东海空行航空技术有限公司获得初创组一等奖。
当日,26家精英企业汇聚一堂,展开了巅峰对决。各大金融机构也纷纷伸出橄榄枝,为这些怀揣科技创新梦想的企业插上金融“翅膀”,助力它们飞得更高、更远。
群雄逐鹿
26个项目现场角逐
记者了解到,今年我市创新创业大赛参赛企业数量达187家,经过路演答辩、现场考察等层层角逐,共有26家企业成功入围总决赛,其中成长组18个项目、初创组8个项目。
决赛当天,成长组比赛分为两轮进行。第一轮比赛采用“7+5”现场答辩模式,即参赛企业自我陈述7分钟、现场评委问答5分钟。根据企业第一轮比赛最终得分,成长企业组成绩排名前5家企业晋级第二轮比赛。次轮比赛,5家晋级企业依次上台对项目进行3分钟综述或总结补充,随后依次开展“黄金30秒”补充介绍,根据投票情况得出最终排名。
初创组比赛,8家企业按照抽签顺序上台比赛,同样采用“7+5”现场答辩模式,最终根据评委打分高低评选出各奖项。
据悉,本次总决赛,成长组分为专家投票、大众评审投票2个部分,大幅提升了比赛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台上,一个个项目轮番登场——无论是高精尖的科技项目,还是接地气的农业项目,各种前沿技术创新让人耳目一新。综合所有票数统计,最终江门市和创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获得成长组一等奖,广东海空行航空技术有限公司获得初创组一等奖。
“整个参赛经历让我们收获颇丰,评委的点评尖锐而直接,帮助我们查漏补缺,明确了后续的发展方向。同行企业的交流也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整个比赛下来,我们的获得感很强。下一步,我们将抓风口期尽快实现产业化,并持续提升产品,保持公司优势,带动锂电产业的发展。”江门市和创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行政副总经理冯荣标说。
广东海空行航空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聂资则感慨道:“赛事一路走来,评委们的点评、参赛企业间的交流,都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提升人工智能技术,丰富应用场景,结合更好的运营模式,让产品为用户产生更大的价值。”
构筑平台
系统赋能企业成长
作为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地方赛的重要组成部分,江门市“科技杯”创新创业大赛在过去13年里始终秉持求新求变理念,不断打造浓厚的创新创业环境,共有42家企业获得国赛奖项,175家企业参加省赛,324家企业获市赛佳绩,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无数青年才俊在创新创业舞台上的智慧绽放与潜能释放。
今年,我市更是首次举办海内外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赛,吸引了17支团队参赛。机器人控制算法、AI医疗诊断等项目充分彰显了创新活力与无限可能。大赛不断拓宽科技项目与创新资源的对接渠道,构建合作平台,推动创新项目落地和产业化水平快速提升。
参赛项目连续三届荣获广东省赛行业赛一等奖,更有项目成功斩获国家赛三等奖;奇德、芳源等多家参赛企业成功上市,成为行业领跑者……13年点滴积累,创新创业大赛向着科技创新的蓝海不断进发,一批又一批科技人才在侨乡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中茁壮成长,成为助推江门发展的中坚力量。
13年来,大赛汇聚了优质资源要素,精心搭建投融资对接平台,获得了资本市场的广泛认可。大赛创立“赛-融-投”一体化服务生态,打造创新资源集聚高地,组织方式不断完善优化,企业、民众参与度越来越高,赛事影响力越来越大,创新创业氛围越来越浓。今年,大赛更是迈出了市场化办赛的关键一步:联合江门产研院、产业联盟、超算中心等机构,共同构建“赛-融-投”一体化服务生态。产业园与孵化载体成为赛事主战场,科技金融对接区引入多家金融机构,参赛企业现场即可获得精准服务与资源对接,扎实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科技企业成长注入强劲动力。
“我们始终以大赛为平台汇聚创新资源,助力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更多企业提出科技需求,充分发挥科研院所作用,激发科技人才活力,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促使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社会效益好的高质量项目实现快速转化,为江门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