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陈婵 通讯员 曾梓欣)近日,一场持续6小时的“民生大考”火热上演。来自江海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民政局、区卫生健康局、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的4名相关负责人,轮流接受由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群众代表组成的“考官团”现场质询。
这场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主线的评议,最终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成绩单:4个部门现场满意度测评均为“满意”。
民生关切化作“火辣”考题
住房、城建、养老、医疗等民生事项是群众关注的焦点。会上,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和群众代表听取相关领域汇报,并提出了颇具“辣味”的意见和建议。
“建管中心如何完善体制机制、强化依法办事”“工程质量监管是否存在盲区”“如何提高商品房销售量”……在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工作评议现场,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抛出的一连串问题直指要害,会场气氛骤然“升温”。
类似的情景同样在区民政局、区卫生健康局、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的评议会上演。
“目前麻三村长者食堂主要依靠村集体自筹资金维持运营,后续是否有财政保障?其他街道的长者饭堂又是采取何种运营模式?”区人大代表李长美抛出问题。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翻开笔记本,详细介绍“政府补贴+慈善捐赠+志愿服务”三级支撑模式,并表示,该局目前正积极探索社会机构、企业承接长者食堂的模式,现场承诺将与麻三村做好结对,保障长者用餐。
当区人大代表谭碧云提到“困境儿童帮扶的成效和未来计划”时,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调出数据:“全区359名困境儿童已建立‘一人一档’,针对不同类型的困境儿童都有相应的补助,目前已发放费用100多万元,同时针对流动儿童,设置惠童空间,重点覆盖心理疏导和技能培训。”
区卫生健康局收到的“考题”同样尖锐。“目前,我区有非公办医疗机构150家,数量较多,如何规范经营?”面对区人大代表梁灿秾的提问,区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设置准入机制,按照医院床位等资格发证、备案,同时加大日常巡查力度,请专家对棘手问题进行指导,加大各部门的联动执法力度。”
在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评议现场,针对保障房资金监管、闲置资产盘活等“刀刃向内”的问题,该局相关负责人亮出举措:对保障房项目资金进行全链条闭环监管,对项目进行资格审核,确保专款专用;针对闲置资产,则按照不同资产设置不同方案,并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媒体宣传、数字化招商等手段,进行全方位盘活。
会场内,记录声与提问声交织。这场持续6小时的“民生大考”,最终汇总出整改任务,每项均明确责任人与时限。
从“会场红脸”到“实干出汗”
这场“辣味”评议,源自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以及人大代表们长达数月的调研。
今年,区人大常委会根据区委要求,在全市率先全面拓宽对政府职能部门工作评议范围,制定《江门市江海区人大常委会对区政府组成工作部门工作评议暂行办法》,首次对4个政府职能部门开展工作评议。会前,区人大常委会建立了4个由常委会班子成员任组长的工作评议调研组,通过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个别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分别对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民政局、区卫生健康局、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开展了深入的工作调研,并根据调研掌握的情况梳理形成了详细的调研报告。
翻开厚达数十页的调研报告,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章节记录着代表们走访的重点项目成效:中江高速改扩建、会港大道等重点工程全线通车,25个老旧小区改造完成,2862套保障性租赁住房筹集量连续三年全市第一,“智慧工地”平台建设获市领导肯定并推广。
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的改革成效同样显著:建成128万平方米产业载体,国企产业园区综合去化率超80%,引进超亿元项目6个,鼎诚融资担保公司累计为企业提供9.4亿元担保服务,22条路段2052个泊位实现智慧停车管理。
区民政局的“大数据+铁脚板”模式同样经得起推敲:城乡低保标准统一提高至950元/人/月,“大数据+铁脚板+小线索”救助模式精准高效,“益+空间”慈善平台和“无人慈善超市”为全市首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形成“江海样板”。
区卫生健康局的进步让代表们振奋:江门市中心医院新院区建设有序推进,新的江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启用,区人民医院新增血液透析室等专科,中医药文化特色学校、健康夜市等活动成效显著,成功申报省级“向日葵亲子小屋”项目,每千人口托位数达3.82个。
“评议不是终点,整改才是关键。”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余志坚表示,被评议的各部门要深化思想认识,将评议意见视为“政治体检报告”,制定整改方案;要强化责任担当,扎实推进整改落实;要加强跟踪监督,确保评议成果转化。江海区人大常委会将持续通过“回头看”专项监督,确保民生承诺从“纸上”落到“地上”,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更显温度与力度。
从“会场红脸”到“实干出汗”,江海区人大用一场“辣味”评议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