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喜憨儿洗车中心现场,“喜憨儿”们正在工作。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陈婵 通讯员 麦慧茵
8月12日上午,江海喜憨儿洗车中心正式营业。这是全国第51家、江门市首家喜憨儿洗车中心,也是深江合作在民生领域结出的又一硕果。记者了解到,该中心自7月14日试营业以来,备受市民顾客好评。
“喜憨儿”是对心智障碍者的通称,心智障碍者群体包括发育迟缓、智力障碍、唐氏综合征、脑瘫等人士。与肢残、视障和听障者相比,心智障碍者更难适应社会。
目前,江海喜憨儿洗车中心共有9名“喜憨儿”。正式营业当天,他们领取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资,这是他们用汗水和劳动换来的。
制定专属成长清单
9名“喜憨儿”上岗
当天上午,记者走进这个占地约450平方米的洗车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明亮的接车区、标准化洗车工位和配备空调、茶饮的休息区。9名“喜憨儿”员工穿着统一的橙色服装,礼貌地向顾客打招呼。
在洗车区,他们分工明确:接车、检查、洒水、喷沫、冲水、吸尘、擦车……每个人都专注于自己的领域,协作起来有条不紊。
这样的操作看似简单,“喜憨儿”们却为此进行了无数次训练。
“普通人很快能掌握的技能,他们需要几十次,甚至上百次训练。”江海区喜憨儿洗车中心负责人田子评指着培训室墙上的流程分解板介绍,“我们把洗车流程拆成一个个小步骤,抠到很细,比如擦车巾怎么握、冲水角度多少合适等。培训后,我们还会根据学习成果评分,为每个员工制定专属成长清单。”
从最初的不敢说话,到如今可以独立上下班,主动和陌生客人打招呼,休息时坐在一起玩游戏、画画……经过2个月的技能培训和近1个月的试运营,“喜憨儿”们慢慢变得开朗起来,业务也更加熟练。
“‘死心眼’‘一根筋’看似是‘喜憨儿’的缺点,但在洗车过程中变成了优势。他们专注度高、出错率低、服务态度真诚。”田子评表示,每辆车会安排3—4名员工跟进,大家通力合作,洗一辆车约是25—30分钟。
备受市民欢迎
劳动价值被认可
斌仔(化名)是这里的组长,相比其他员工,他更加聪明、勤快、懂事。“我在这里工作很开心,老板人很好,教会了我很多洗车技巧。我还在这里交到了很多朋友。”斌仔说。
看到孩子近期的变化,斌仔的父母感觉很欣慰。“以前他不愿意上班,但是在这里工作了十几天,他又不愿意休息了。这让我们很惊讶。”斌仔的母亲红着眼眶说,“在这里,斌仔第一次感受到被当作普通人对待。‘喜憨儿’需要的不是捐助或者同情,而是多一点关怀和尊重,以及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这样的变化,在其他员工身上也可以看到。曾因多动症需要导师全程陪同的小伙星仔(化名),如今已能独立完成外饰清洗;曾因孤独焦虑莫名就会哭泣的小泽(化名),现在会主动向客户挥手说“再见”。
这家特殊的洗车店在试营业期间就迎来了不少客户,好评如潮。“这里服务更细致,孩子们擦车时的认真劲儿让人感动。”车主李先生表示。
从社会帮扶的单向投入到与社会的“双向奔赴”,9名“喜憨儿”员工用双手证明:生命的价值,从来不由缺陷定义,而是以绽放的姿态书写。当顾客竖起大拇指说“洗得真干净”,这场温柔的变革正在发生——不是怜悯,而是认可;不是施舍,而是交换。
“深圳经验”落地江海
实现慈善帮扶项目可持续发展
“喜憨儿”洗车模式源自深圳。2015年,作为心智障碍孩子的父亲,曹军为解决儿子就业问题,创办了全国首家心智障碍者洗车中心,经过多年发展,如今已在哈尔滨、杭州、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复制推广,帮助400多名心智障碍人士走上汽车美容工作岗位。
江海喜憨儿洗车中心正式营业当天,曹军也来到现场。此前,他已多次来到江海区为中心建设提供指导意见,后续还将继续助力项目发展。
“这家店是全国第51家店。”曹军表示,该项目不仅是给类似“喜憨儿”这样的心智障碍人士提供就业岗位,更注重培养他们的行为规范和生活自理能力,让他们通过劳动获得尊严。自去年深中通道通车后,越来越多的“深圳经验”“深圳模式”在江海落地推广,同时也因地制宜,融入江海特色,形成“江海实践”。
江海喜憨儿洗车中心经历了1年筹备,区民政局、区残联多次赴深圳、珠海考察,最终引入90后公益创业者田子评的团队运营。
作为一家创新性公益社会企业,江海喜憨儿洗车中心的建设也得到了社会多方力量的关注和支持。中心的休息区还特别打造了“江海汇”、慈善超市等公益展示空间,陈列了爱心企业提供的慈善义卖品。
接下来,江海喜憨儿洗车中心还将打造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目标每年完成不少于200人次的残疾人技能培训课程,力争创建广东省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
同时,江海区还将主动靠前服务,在政策衔接、资源调配、宣传推广等方面给予支持,将江海喜憨儿洗车中心打造成残疾人就业创业和职业培训示范基地,为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提供新模式、树立新标杆。此外,江海区将以该项目为契机,推动更多民生帮扶项目社会化、市场化,吸引更广泛的社会主体、社会组织主动参与、认领运营,实现慈善帮扶项目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