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敬华在村里举办的书法课堂上教小朋友写毛笔字。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黎禹君
黄茅海跨海通道如一道钢铁长虹,横跨碧波,为台山市赤溪镇护岭村打开通向外界的崭新大门。
基础设施的骨架已然挺立,如何唤醒沉睡的青山绿水,让它们真正“活”起来、“富”起来?面对资源有限、产业融合不足的瓶颈,驻村第一书记余敬华用汗水与智慧,给出自己的答案——化身乡村发展“宣传官”,用最朴素的“吆喝”作杠杆,撬动护岭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无限可能。
“异乡客”变“金牌讲解员”
初到护岭村,余敬华这位清秀温和的“异乡客”便一头扎进村情民意的“深水区”。他于2023年7月到护岭村报到,进村首日便反复研读护岭村档案资料至深夜。
作为客家人,余敬华巧借客家话叩开百姓心门,很快融入其中。但融入只是第一步。如何将乡村的“好风景”真正转化为村民口袋里的“好光景”?余敬华深知不能“等、靠、要”,必须主动出击,当好护岭村的“宣传官”,打响土特产品牌,并抓住“大桥经济”机遇,撬动农文旅融合。
但做好“宣传官”的角色,对性格内敛的余敬华而言并不容易。面对镜头,他总是发怵。怎么办?唯有“拼”字当头!白天,他钻进“故纸堆”,挖掘老榕树下的沧桑故事;夜晚,空旷的会议室里,他反复练习讲解走位,直至磕绊的讲述变得流畅而饱含深情。
笨功夫终磨炼成真功夫。如今,他已是护岭村当之无愧的“金牌讲解员”,以乡情为线、文化为魂,年均接待访客70多批次,让护岭村的成长故事直抵人心。
他更是土特产的“首席推销员”。镜头前,他举起一只只肥美的青蟹如数家珍:“看这蟹黄!我们护岭滩涂水质纯净,生态养殖,每一只都经过严格筛选……”每一次推介,都连着村民增收的笑脸。那有力的吆喝声,正乘着“大桥经济”的东风,将护岭村的“好声音”和“好味道”传得更远。
全面激活“红色引擎”
余敬华深知,个体“吆喝”的能量终有边界,乡村振兴需要更坚实的组织保障与内生动力。他与护岭村党总支书记吴伟军精诚协作,开创“双书记”分工模式:自己发挥派出单位优势,主攻政策对接与项目引进;吴伟军依托深厚群众基础,专注村务管理与群众动员。
这“分工不分家、补位不越位”的协作,为护岭村注入了强大合力。
在党建这把“金钥匙”的引领下,余敬华推动构建“1234”党员教育管理模式,严把党员发展关口,线上线下阵地并举,开设“思想+技能+文化”三堂课,推行四大管理制度,全面激活“红色引擎”。同时,他率先试点“三议两公开一监督”机制,将重大事项决策延伸至村民小组,使乡村治理在阳光下高效运转,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盘活资源 壮大集体经济
扎实的制度创新,为产业发展铺就坚实路基。“驻村工作要抓‘弱’,也要抓‘强’。”余敬华仔细翻阅村级账目,重点摸查集体资产,思考如何盘活资源、壮大集体经济。
“如何让村集体经济真正‘跑起来’?”余敬华说,“高质量盘活闲置资源,多路径发展集体经济,引导壮大本地个体户,激发片区创业热情,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行动迅速展开。他推动成立台山市赤护城乡发展有限公司,引入市场化运营,开拓农产品销售、劳务派遣等业务,2024年即实现营收27.4万元,并建成500平方米特色农产品销售中心。高质量举办的擂糖糊大赛、榕树下创意集市等活动,吸引游客超2000人次,实实在在带动村民增收。
村口“三棵树”客家菜馆旁,曾有一片近300平方米的荒地,垃圾堆积、杂草丛生。余敬华敏锐地意识到,这不仅影响村容,更关乎游客入村的“第一印象”和村民致富的信心。他积极争取资金,带领村委完成场地平整与绿化。如今,焕然一新的环境不仅提升了村庄“颜值”,更成为吸引游客驻足、带动村民增收的着力点。
点滴民生挂心头
独居老人、留守儿童和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始终是余敬华最深的牵挂。他带着“双百社工”和网格员,对照信息台账,逐一走村入户。
他惦记着独居的肖婆婆,耐心解释用药补助政策,一句“不用怕,有困难随时找我们”,如暖流驱散老人心中的孤寂。肖婆婆在丈夫去世后深陷抑郁,害怕见人。余敬华一次次登门,用拉家常的耐心,一点点叩开老人紧闭的心扉。
台风“泰利”来袭时,防风防汛成为他心头的头等大事。组织排查隐患时,眼见公园有树枝倒伏,他二话不说冲上前拖走:“这里常有老人孩子经过,绊倒人不得了!”村干部们看着雨中那细心暖心的背影,纷纷竖起大拇指。
黄茅海跨海通道上车流如织,桥下的护岭村正焕发前所未有的生机。
“桥上车水马龙,桥下沃土生金。”如今,余敬华的目光已投向更远处——让农文旅融合的“护岭模式”更加成熟,让村民的笑脸更加灿烂。